最后, 国际投行普遍有一种分散资产的强烈意愿,所以他们愿意购买中国金融资产,这个也为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仅如此,分业经营也压抑了美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使得国际大银行在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集中于日本、德国,这也是美国1999年最终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而代之的重要背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活动的效率,放大了业务协同的收益,降低了跨业经营的管理成本,从而推动综合经营成为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第一,做实个人养老账户。一是要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稳定地方财力和财权,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推动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弹性即抵御冲击、自我修复的能力。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自主出清。其中国有企业高杠杆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密切相关。
(三)财政与金融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迪瓦特旁(Dewatripont)和梯若尔(Tirole)等人的研究,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金融监管,指出由于监管者容易受政治力量的影响,或被监管俘获而偏离公共利益的目标,因此监管的自由裁量权应与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相匹配:对独立性较强、能将公共利益内化为自身目标的监管者,可以被赋予更多的相机监管的权力。欧洲管理了1.31万亿欧元,占比为27%。
而从中国来看,原来银行利差收入丰厚,而存款者选择较少一直是金融服务行业的痛点之一。这种存款利率上的差异催生了货币市场基金,这⼀时期货币基金通过吸收小额存款并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投资于大额存单,使个人投资者也能享受到市场利率,变相实现了小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相较而言,零售型货币市场基金赎回份额仅占其规模的5%左右。三、货币市场基金高速增长期已过 货币市场基金也不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保持规模增长,美国的经验表明,其市场规模增长也有上限,红利有吃完的时候。
所以其投资标的和规则设计中会尽量严格要求,降低投资风险。而国内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资产是有银行存款保险以及中国央行作为最后借款人的信用背书,其安全性更高。
货币市场基金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风险低、流动性好的现金管理工具,将银行体系内的息差收入向投资者转移,确实可能降低了银行的收益,但是降低的这部分却大部分转移给了基金持有人,提高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数据分析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货币市场基金具体分布看,美洲管理了2.67万亿欧元,占比为55%。比如转而服务小企业的银行,利差反而会提高,当然服务大企业的银行会受到发展冲击,利差会缩小。
商业票据和结构化商业票据这些资产尽管信用等级高,但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存在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图:美国货币基金余额与市场利率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曾撰文指出,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贯穿利率市场化改革始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其发展历程看,无论是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还是银行推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账户等,都属于突破原有法规限制的创新产品,促成了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实质性启动,也缓解了银行存款流失压力。四、货基本质上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也迎来了一些担忧,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居民在把存款取出来投资于货基的同时可能推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而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也会顺势推高贷款利率。二、货币基金快速发展只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表象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从国际金融发展历史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是利率市场化转型的产物。在突发的负面消息冲击下,最先反应的是机构投资人,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和对资产价格下跌的踩踏效果。
比如存款有存款保险的保护,货币市场基金就没有,所以敦促货币基金稳健运营充分揭示潜在风险就很有必要,应当做好投资者对不同产品的投资分层,避免误导投资者。实证数据说明,市场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货币市场基金可能是很小的影响因子,更像是利率的被影响者,要说能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可能高估了其作用。
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分流一部分银行存款,但总规模也只有8万亿,而很大一部分还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放在同一标尺下,从投资标的来看,国内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度要求更高。2017年底,中国的银行存款规模为64万亿元,而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9.5万亿元。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此外,金融危机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规则进行改革,提高了流动性管理要求及投资标的信用标准,也降低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例如,国内监管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投资于高安全性的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同业拆借等。
这一直觉判断可能存在误区: 首先,货币市场基金是很难推动市场利率上升的。第三,从对资金成本的间接影响看,货币市场基金高比例投资于银行同业存单,补充了中小银行获得融资的资金来源,有利于社会融资成本降低。
其次,由于利率管制,银行的存款成本和贷款成本的关系也不是直接相关关系,存款成本不能有效传导到贷款利率上。亚太地区管理了0.83万亿欧元,占比为17%。
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占比约为6:4。从流动性管理角度来看,中国也是管理最严格的国家。
从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上海银行间利率(SHIBOR)由6.62%下降至2.85%,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00%下降至4.35%,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由5.25%下降至4.76%。银行的贷款利率主要由贷款市场因素决定,各个银行需要从风控和内部流程方面挖掘潜力,增加效率,保持竞争性。而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基础资产还包括商业票据、结构化商业票据等资产。从中国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了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推动了经营模式的改变。
二是,银行存款产品也有很多创新,缩减了货币市场基金与存款的价格差。这就意味着,利率的形成有赖于一个机构多元、产品丰富的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本身是风险很小的证券产品,美国在投资范围要求上不如中国严格,但即使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上,也只出现过三次货币市场基金净值跌破1的情况。同时在绝大部分时期,通过互联网公司提供的货币市场基金利率都明显低于银行存单利率(平均低0.4%)。
此外,从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来看,零售型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更小。在这个背景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投资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快速发展了起来
比如存款有存款保险的保护,货币市场基金就没有,所以敦促货币基金稳健运营充分揭示潜在风险就很有必要,应当做好投资者对不同产品的投资分层,避免误导投资者。从货币市场基金具体分布看,美洲管理了2.67万亿欧元,占比为55%。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占比约为6:4。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存单利率于2016年9月开始明显上扬,而货币市场基金利率一直到一个季度之后才开始上升。
货币市场基金设定就是让金融机构能直接投资最优质的短期债券,向投资者提供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短期投资品。二是,银行存款产品也有很多创新,缩减了货币市场基金与存款的价格差。
考虑到我国直接融资仅为14.3%,而G20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比65%-75%,而且中国GDP与欧盟相当,是美国GDP的70%左右,所以估计短期内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上限比欧洲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略大,可能约占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一半。美国2001年规模一度达到3.8万亿美元,随后下跌到2万亿美元左右,2018年金融危机后,规模有所回升,截至2018年3月份,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为2.82万亿美元,较峰值下降30%。
而同期,2013至2017年之间,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率从约16%下降到不足10%的水平。从美国的数据来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在20世纪70到80年代中完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